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325157
FrankelⅢ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孟秋菊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2 结果

    2.1骨组织变化:治疗组在治疗前与对照组1的所有骨骼项目的统计数据之间差值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和对照组1具有相似的骨性错牙合类型和骨骼形态的总体。在对照组,上下颌长度增加,下前面高及后面高增大,上下颌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均向前,牙合平面出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T12与T0组2的骨骼测量值比较:①矢状向骨性结构头影测量结果说明无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下颌体增长,而矫治抑制了下颌的生长;②垂直向骨性结构头影测量结果说明治疗前后下前面高增大,该增长量是正常生长的效果,而非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后面高增大说明无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下颌体增长,而矫治抑制了下颌的生长;③角度头影测量结果提示ANB角增大是由治疗所致,而SNA角的变化是由正常生长所致,SNB与正常相比明显减小,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无差异,说明正常生长的下颌平面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矫治器可以促进下颌平面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治疗前后牙合平面角无差异说明正常生长的牙合平面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矫治器可以抑制牙合平面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说明经过FRⅢ治疗1年可以抑制下颌骨长度的发育,减小后面高的增大,使ANB角增加,SNB角减小,下颌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向后移动,下颌平面及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但上颌骨位置,下前面高、全面高、前后面高比、下全面高比、SNA角、上颌平面角、Y轴角,上下颌平面角无治疗变化(见表1)。

    3 讨论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非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对照,尽量排除正常的生长量对矫治效果的影响。之所以未能选择随机对照,是由于上颌骨的生长停止较下颌早,充分利用生长发育快速期对发育不足的上颌进行矫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选择随机对照,对照组患者因此可能失去最佳矫治时机。

    本实验的纳入标准中,包含了上前牙中度拥挤的病例。主要是由于对矫治器的上颌舌侧丝部分进行了改良,加大了调整范围,对于中度拥挤的病例可以分阶段唇向扩展6个上前牙。该改良使得FRⅢ矫治器的适用范围更广,可以在研究中纳入更多的病例。在矫治器的制作过程中,特别强调矫治器的舒适度,除精细制作抛光外,复诊时要对造成压痛或不适的部位进行调整。矫治器的舒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配合情况,影响矫治器的戴用时间,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疗效。

    关于矫治器戴用的时间问题:由于FRⅢ矫治器有一定的体积,给患儿在学习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使许多患者在上学时不能很好戴用,仅放学后或夜间戴用。1995年,Lee和Profit[3]监控17例患者,观察上颌第二磨牙建牙合的萌出情况,提出白天活动和用餐时,牙有所压低,睡眠时牙萌出加快,因此提出最好在晚间和凌晨使用矫治器,对矫形治疗,晚间进行比白天为好。1990年Stevenson等[4]的动物实验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提示在临床矫治过程中为(减轻患者的负担)方便学习减少戴用时间,仅夜间戴用即可起到最佳的效果。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1998年发Stytzmann等[5]现,白天戴矫治器肌电活动较之夜间增强,建议在清醒时使用矫治器。因此关于使用矫治器的最佳有效时间问题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无定论。故目前临床应用中,仍要求患者尽量多时间的戴用为佳。

    本实验特别强调治疗期间的口周肌的训练。口周肌训练是Frankel矫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真正的功能矫治器来说,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必须消除异常口周肌功能,使肌肉适应理想的矢状向颌骨关系,并使神经肌肉在这种新的已改善的颌骨关系下的功能得以巩固。治疗组在治疗前与对照组1的所有项目的统计数据之间差值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同对照组1之间具有相似的错牙合类型和骨骼形态。

    在利用FR-3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约12个月后,在骨骼的变化中,变化最明显的是ANB角的增大。在FRⅢ组,ANB角治疗前为-1.6°,增加了2.3°,变为治疗后的0.7°。而在对照组中ANB角则减小了0.2°。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ANB角变化的差异,可见FRⅢ矫治对ANB角增大的效果是有统计学意义的。ANB角变化主要是由于SNB角的减小(P<0.01)所引起,而∠SNB减小的原因是FRⅢ组下颌的后下旋转,以及FRⅢ对下颌骨长度发育的抑制作用。在本实验中,以下项目的变化提示下颌有后下旋转:Y轴角增大,下颌平面角增大,上下颌平面角增大。

    在本研究中,经过12个月的治疗,FRⅢ对SNA角的变化影响不大。治疗组和对照组变化差异的统计结果提示,治疗并没有带来预先期望出现的SNA增大的结果。Kerr、Ten Have[6]、Kerr、Ten Have和McNamara[7]同样未发现SNA角有增大,然而Frankel比较了戴用FRⅡ和戴用FRⅢ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点的位置,认为戴用FRⅢ矫治器会引起A点的前移。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矫治器的矫治机理差异所造成的。在FRII组,A点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在FRⅢ组,则会刺激A点生长。

    1994年Ulgen[8]提出,疗程的差异会造成矫治效果的差异。以往的研究中[9-10],通常在矫治的起始时间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作为观察的资料。如在Kerr、Ten Have、McNamara[7]的研究中是3.1年和2.5年。在Ulgen[11]的研究中,平均矫治时间是1.9年。矫治时间的差异限制了对这些不同研究结果直接进行比较。在Ulgen[11]所进行的随机对照实验中,ANB角增大1.3°,下颌有后下旋转:Y轴角增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18kb)